〈理察三世〉:舞台的多樣意義
林奕華2018/7/13 — 11:20
<什麼是舞台 2 由文本到空間>之 Jan Papplebaum 第3天 <理察三世>
在倫敦環球劇場舞台上刻有一句話:世界無處不舞台。
Thomas Ostermeier 把這句拉丁文重新翻譯一次,世界就是演員。
誰没有在自己的戲劇中呼吸著?
Jan Papplebaum 給演出於仿亞麻環球劇場的Schaubuhne Saal C 的<理察三世>的舞台設計了一個兩層的空間,正中是出入口,不用門,用地氈,兩層可用樓梯或爬柱子上落,樓梯因為直而斜,整個空間也因為它的直與高,更加映襯理察三世的彎(駝)與扭(曲)。
但理察三世在這空間很自在自如,至少在結局之前,因為這是它的權力遊樂場,是深宫,是大牢,是刑場。
這環境,就是作為愛演戲的理察三世的舞台。
所以,Jan Papplebaum 的設計,便有兩種身份:服務角色,服務演員。
服務角色時,是歷史,台上每件材料都有自己的時間感(真實感),於是加強人的存在感。
服務演員時,是當下,它就是穿了“佈景”外衣的“背景”-舞台。包括(一)前台,表演地區,和(二)後台,兩塊地氈的出入口是side masking,直而斜的樓梯,二樓的天橋,全都由側移成了正。
雙重意義,既有布萊希特精神,又令現代觀衆與歷史戲劇的距離,進一步拉近。
(本文為《什麼是舞台 2 — 由文本到空間》回顧之一,標題為編輯所擬。)